返回首页 >

大河之畔 革命火种点燃抗战烽火

2025-08-30 17:55   大众新闻客户端

  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曾是鲁北平原一个普通村庄。100年前的春天,这里成立了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刘集支部。

  1926年,在济南工作的共产党员刘雨辉回乡探亲,带回一本印错名字的《共产党宣言》。在一个夜晚,油灯昏黄下,刘雨辉郑重地将这本小册子交给当时的支部书记、共产党员刘良才。她指着封面上的“大胡子”告诉大家:“他叫马格斯(陈望道首译时译名,即马克思),德国人。他和安格尔斯(即恩格斯)合写了这本书。共产党员都应学习,它会指明革命的目的和我们应走的道路。”

  《共产党宣言》带来的思想巨变,很快从刘集村辐射开来。

  1928年12月,中共广饶县委成立。次年1月,刘良才出任县委书记。此时全县已建立8个党支部,党员70余人,党领导的贫民会会员达500多人,团结着五六千名农民,青年团、少先队、工会等组织也相继成立,县委机关就设在刘集村。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山东,刘集支部转入地下。上级指示党的文件和书籍阅后销毁,但深知《共产党宣言》宝贵的刘良才,将其秘密保存了下来。

  为了保住这革命的火种,一场用生命守护的“接力”在村里展开。

  1931年,刘良才调任潍县县委书记前,将书交给支部委员刘考文。刘考文先将其藏于粮囤底,又封入灶头,再转至房顶脊瓦下。1932年,革命形势恶化,预感可能被捕的刘考文,又将书托付给共产党员刘世厚。刘世厚用油纸精心包裹,秘密封存在屋山墙的雀眼里。这本书,从此成为刘家誓死守护的秘密。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