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大河之畔 革命火种点燃抗战烽火

2025-08-30 17:55   大众新闻客户端

  抗战时期,日寇三次“扫荡”刘集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刘集惨案”。刘世厚不顾个人安危,冒着葬身火海的危险,从即将被烈焰吞噬的老屋雀眼中抢出了《共产党宣言》。解放战争时期,他再次将其藏匿,完整保存至新中国成立。

  1975年秋,84岁的刘世厚郑重地将这本珍藏近半个世纪的《共产党宣言》捐献给了前来征集文物的广饶县文管会。这本“消失”了40多年的“大胡子”书,终于重现于世。

  战 斗

  向敌人讨还血债

  这本《共产党宣言》虽然“消失”了一段岁月,但它从未被遗忘,而是早已化作信仰的灯塔,点燃了抗争的热血,为清河(渤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石。

  今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驻地西的黄河故道,在黄河改道前被称为大清河。横亘广饶中部的小清河,则是人工运河。大清河与小清河之间区域,被称为“清河区”。

  1937年下半年起,北起沧州以南、南至陇海铁路、东临黄海、西到津浦铁路的广大区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武装起义。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在经历太河惨案、刘家井大战后,力量受到重创。副司令员杨国夫秘密会见首长徐向前,在老首长指示下,清河区抗日武装向北挺进,决心在广袤的黄河三角洲建立根据地。

  1940年11月,清河区主力改编为山东纵队第三旅。历经数年颠沛流离,清河区的大本营正式定于广饶牛庄、北隋一带。1941年,清河军区成立,杨国夫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委,统一领导黄河三角洲及周边的抗日斗争。军区后勤机关、学校、医院、兵工厂、银行、报社等单位相继在八大组安营扎寨。这里成为可靠的大后方,有力支援了抗战前线。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