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畔 革命火种点燃抗战烽火
2025-08-30 17:55 大众新闻客户端
1939年,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开辟清水泊抗日根据地时,面临人多枪少、弹药奇缺的困境。十团团长李人凤及三支队供给部生产科科长张化中、司令部参谋王四勋、王四边、延子余等人,分别在临淄县的訾家郭村、郑辛村及广饶县的军屯村创办小型兵工厂。在当地抗日民主政府动员下,一批自带工具的能工巧匠加入,如曾在古城兵工厂工作过的王诺斋、白兔丘,自行车修理工扈兴谋、红炉匠高治安等,加上部队选调人员,二三十人迅速建起了兵工厂。
兵工厂初分修理与制造两厂。修理厂由铁匠打造工具,工人以虎钳、钢锉、手钳修理枪械零件。制造厂初期主要生产手榴弹。随着形势发展和前线需求,又增设了翻修子弹组。清河区兵工厂生产了大批手榴弹、子弹等,有力支援了前线作战。
1939年冬,驻临淄日伪军数百人企图破坏兵工厂,三支队获悉情报后,迅速将临淄境内的厂子秘密转移至广饶叶琚、黄琚、大张淡一带村庄,继续隐蔽生产。为满足前线急需,清河部队要求加速子弹生产。于是司令部派人前往青岛,从日寇占据的周村购得几部车床运抵大张淡村,安装上了简易的子弹制造和枪械修理设备。同时派人学习火药配制及硝酸、硫酸等的配比技术,大幅提升了子弹制造速度。
1940年部队挺进小清河北时,清河兵工厂随军由广饶南部转移至博兴陈户店一带,后又迁至广北王岗村。此时兵工厂已发展至二三百人,分为修理制造厂(兼制刺锥)、子弹制造厂、手榴弹制造厂(兼制地雷),设备也有了更新,技术也提升了,能制造刺锥、地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