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大河之畔 革命火种点燃抗战烽火

2025-08-30 17:55   大众新闻客户端

  黄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荆荒遍地,尤其是清水泊一带芦苇丛生,是天然的游击战场。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日伪军难以大规模进犯,为抗日武装提供了隐蔽、机动作战和休养生息的有利条件。1941年3月起,敌人连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以“清乡”、“蚕食”、“扫荡”、“铁壁合围”及残酷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抗日根据地。抗日军民采取“敌进我进”的策略,依托芦苇荡周旋,开展地雷战、麻雀战,使日伪军疲于奔命,成功粉碎了进攻。

  原清河军区参谋长袁也烈回忆,1943年是“最艰苦的一年……清河部队平均一天作战一次”。在众多惨烈战斗中,血战三里庄尤为震撼。

  三里庄位于四县交界,是进出垦区根据地的咽喉要地,东南20余里便是军区机关常驻地。1941年11月至1942年9月,八路军三次攻打三里庄,皆因城防坚固未果。

  1943年5月28日,在夜幕掩护下,清河区部队从青纱帐、抗日沟中出击,突然包围了三里庄。据点内敌人猝不及防,乱作一团,但守敌头目成建基老奸巨猾,因一时辨不清主攻方向,便下令点燃预先缠在铁丝上、蘸满煤油的棉絮,照亮四面墙头,组织火力顽抗。碉堡炮楼枪炮齐发,将进攻部队压制在城墙下。八路军冲过壕沟,却被6米多高、3米多宽的双层圩墙阻挡。墙上有走廊形双层夹道,暗堡密布,内外皆可射击。四角和西门炮楼配备交叉火力机枪,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铁五连”副连长徐纪温率爆破组去炸东侧圩墙,几乎全部牺牲。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