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畔 革命火种点燃抗战烽火
2025-08-30 17:55 大众新闻客户端
1942年秋,清河军区兵工厂迁往垦区二十三村,在海边红荆丛中自力更生建厂生产,后成功研制“捷克式”七九轻机枪,并仿制出掷弹筒及“八二”、“九二”迫击炮和手榴弹,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在清河区抗日根据地建设中,面对极端困难,群众结合实际发展合作社经济。
李田英儿子孙建军讲述,1939年,李田英担任党的地下交通员并负责村妇救会工作。为带领三柳树村村民谋生,李田英带头兴办了农业生产互助组。互助合作成效显著,引得周边村庄纷纷效仿。1945年,李田英的丈夫孙锡魁带领全村39人参军支前(全村仅51户)。村中仅剩13名老弱男劳力后,李田英提出“妇女也能顶大台”的口号,带领9名妇女赴闫家沟晒盐。短短数月,妇女晒盐队伍壮大至37人。
1945年秋,李田英又创建了李田英农业生产合作社。她号召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全村90%妇女投入春种、夏收、抬盐和备荒。她还带领互助组、合作社社员远赴百公里外的小孤岛开荒400余亩,累计开荒2000余亩,年产粮食60余万斤,打蒿子油7000余斤。这些成果不仅保障了村民生活,也有力支援了抗战前线。
(□通讯员 谭芳 参与采写)
责编:康梦芸
审签:赵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