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落点·专题策划丨独家解读:山东如何绘就经略海洋新蓝图
2025-09-09 07:16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推进修复增汇,持续激发“蓝色+”动能。生态修复不仅是环保工程,更是发展动能。山东累计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72处,建设全国首个海洋牧场观测网,深远海智慧养殖装备规模化应用,推动渔业绿色低碳转型。在威海桑沟湾,海带和贝类养殖改善水质,海草床修复增强碳汇能力,形成修复增汇、渔业增效、生态增值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不仅能提供环境效益,还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山东的探索,正是把“好生态”转化为“好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制度衔接不够紧密
当前,山东海洋生态保护总体向好,但仍有瓶颈制约。
一是生态基础仍显薄弱,岸线硬化率高、湿地破碎化问题明显,历史围填海遗留问题未解,整体修复功能不足。二是陆海统筹链条不畅,陆源污染压力突出,总氮削减、雨污分流、农业面源管控等环节未能贯通,跨区域、跨部门协同不足。三是制度衔接不够紧密,标准不一、数据分散、执法协同不畅,缺乏问题发现—治理落实—评估反馈的完整闭环。四是湾区治理整体性不足,仍偏向项目拼装,治与养、建与管衔接不畅,湾—岸—城一体化格局尚未稳定。五是生态修复价值转化不畅,蓝碳核算、交易和金融工具体系不完善,生态效益难以充分变现。
破解这些瓶颈,要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聚焦短板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系统治理开新局、以精准施策求突破,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推动“好生态”催生“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