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时习之·理论专题 | 红色火种,生生不息!包心鉴、王传喜……各界共话“沂蒙精神代代传”

2025-09-16 07:04   大众新闻客户端

  一是叙事鸿沟。宏大叙事强调历史的必然性和集体的伟力,而青年更容易与具体的、鲜活的、有情感的故事产生共情。他们的认知路径是“由小见大”,先爱上一个人物,才能理解一个时代。矛盾在于我们想讲述时代的史诗,而他们期待聆听个人的故事。

  二是语态鸿沟。我们在革命精神传播过程中,出于对革命事件的敬畏,常采用庄严、正式的宣传语态,这是一种“仰视”视角。而青年人的网络文化基因是解构、平视与互动。他们通过弹幕、表情包、二次创作来消解距离,天然屏蔽单向度的“说教”。矛盾在于我们提供仰视的瞻仰,而他们需要平视的互动。

  三是参与鸿沟。我们的传播模式通常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传输。青年是被动的“接收器”。而青年偏好“参与式文化”,其乐趣在于评论、分享、二次创作,他们喜欢做内容的共同创造者。矛盾在于我们将他们视为听众,而他们将自己视为参与者。

  四是渠道鸿沟。目前革命精神传播的主要模式还是依赖传统媒体、报告会等线性渠道,路径清晰但触达有限。而青年生活在由算法主导的碎片化信息流,如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中,内容能否触达,不取决于其重要性,而取决于算法是否判定其“有趣”“有吸引力”。矛盾在于我们坚守传播阵地,而他们追随算法流量。

  这四大鸿沟,正是导致革命精神在传播中可能出现“代际阻滞”的症结所在。困境即创新的方向。要填平这些鸿沟,我们必须实施系统性创新策略,这不仅包括对客体的创新,也包括对主体能力的升级。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