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时习之·理论专题 | 红色火种,生生不息!包心鉴、王传喜……各界共话“沂蒙精神代代传”

2025-09-16 07:04   大众新闻客户端

  我们注重培养红色传承人,村里很多青少年都能讲村庄的红色历史,我的孙子孙女都是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小宣讲员,他们常给我讲“大青山突围”等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这些都是沂蒙精神代代传的生动展现。沂蒙精神的薪火有了青年人的传承,就有了蓬勃的力量。接下来,我要在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方面带头作为,用实际行动讲好沂蒙故事,将沂蒙精神的火种播撒四方,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系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

  在宣讲中传递精神力量

  □ 于爱梅

  在我心中,沂蒙精神不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更是融入我血脉、伴随我一生的坚定信仰和力量源泉。

  我的奶奶是“沂蒙母亲”王换于,在抗日战争时期,带领全家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发动妇女缝军衣、做军鞋、筹军粮。在战火纷飞中,她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干部,保存党史资料。特别是在抗战最艰难的1939年,奶奶又带领全家创办“战时托儿所”,先后抚养了42名将士和烈士的后代,其中有徐向前的女儿、罗荣桓的儿女、陈沂的女儿等等。经过4年精心养育,托儿所的孩子们个个都健康成长,一个也没少,而我的4个哥哥,却因营养不良、照顾不周,先后夭折。这就是沂蒙精神中“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生动体现,是沂蒙人民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