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方力钧“观·近远” | 于历史处境中洞察“痛感”

2024-10-28 19:05   文化视界

在方力钧以一贯之的的艺术方向、艺术脉络的自然而然的延伸中,由于材料的改变,其中的语言技巧和美学特点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有的局部会把瓷釉堆的很厚,他利用堆的很厚的釉彩,烧化后的窑变的流动性、偶然性的效果。

方力钧瓷板画系列

思辨的“地缘时间”

亨廷顿认为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国家,并不意味着他的西方化。在非西方社会现代化早期,是西化促进现代化;在现代化后期,则是现代化推动“去西化”,走出东西方二元对立的社会批判。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也不可能完全西方化,既要现代化,同时也在矛盾、排斥中纠结融合。全球化不仅为世界带来了普遍的现代性格,非西方国家也激发了重新发现自身的特殊性、地方性与差异性,突显了个体的传统,已经是反全球化的普遍思潮。

如同西方人把方力钧《打哈欠的人》作为对东方性概念化的误读,自由撰稿人陈湘鹏在《从真实经验到历史语法,怎样讲出时代的秘密》中谈到:方力均最广为流传的画作登在时代封面上,被评论为压抑的普通人的呐喊,实际上他画的是慵懒的普通人在打哈欠,艺术家改造了朋友的形象,去掉了他的长发,把张嘴打哈欠的形象,这种短暂仪式的形象在中国北方土黄色的光线下铸成了一个光鲜,一个无聊的、无意义的形象造成了时代杂志和西方艺术界对这个形象的误读。误读支撑了方力均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这是方力均和两面性和诡谲多变的东方生命体验的真相。

方力钧《打哈欠的人》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