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庆森 | 宜之诗碑照银河
2025-04-29 11:02 海曲风韵
这什么人?这是最后一批被特赦的在押国民党战犯。按照当时的政策,这些战犯被开欢送会,请吃饭,发补助,还受到了接见。曾在东北辗转鏖战两年半的牟宜之,当年做的就是审讯、看管、提审、教育战俘的工作,这些人当中,有许多都是牟宜之认识的。对于战犯的政策,固然是正确的,却给了那些尚未摆脱“文革”迫害的老干部们以极大的刺激。“我们何以为阶下囚,他们何以为座上宾?”命运待人之不公,足令后来者扼腕叹息!这件事,彻底击倒了这个在战场上都不曾倒的硬汉。他忧愤至极,突发中风,住进医院,于1975年4月29日去世,终年仅66岁。
197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为其平反,恢复名誉,将其骨灰从齐齐哈尔移至八宝山革命公墓。1985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肖华、黎玉、莫文骅、霍士廉、林月琴五人联名文章《有功岂必书之碑》,称其“光辉事迹终会刻在革命里程碑上”。
2013年春节,我第一次见到《牟宜之诗》和传记作家清秋子为牟宜之写的传记《国士——牟宜之传》。整个春节期间,我几乎是昼夜不断地读完,被深深地感动。既为他的功绩所景仰,也为他受到的不平待遇而忧愤。中组部原副部长李锐为诗集和传记都写了序言,称之为“一座鲜为人知的人文富矿”“一位独立思想的殉道者”,可谓是一语中的。学者评价其诗“风骨堪比杜甫,锋芒直刺奸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