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庆森 | 宜之诗碑照银河
2025-04-29 11:02 海曲风韵
二十世纪初的奎山脚下,青砖黛瓦间回荡着琅琅书声。牟宜之出生于乡绅世家,幼承家学,聪慧过人,五岁开蒙,由祖父口授古籍,终身记诵,打下了坚实的国文基础。自幼受其姨父、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影响,接受传统国学与先进思想的双重熏陶,在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后,毅然放下毛笔,选择了更沉重的革命道路。
牟宜之跟随姨父丁惟汾在济南读书时,开始受到革命思想洗礼。丁惟汾是涛雒官庄人,早年留学日本,是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深得孙中山先生的信任,他和廖仲恺被称为中山先生的左右臂膀,“唯丁是赖”,曾任中央党部秘书长。丁牟秦安李是日照的名门望族,相互联姻,关系密切。牟宜之的母亲和丁惟汾夫人是亲姐妹。丁惟汾对其外甥牟宜之钟爱有加。牟宜之十五岁时,跟随丁惟汾到济南正谊中学读书,与表兄丁君羊同住在丁家。丁君羊是丁惟汾的侄子,因其父亲早年去世,丁惟汾对其视如己出。丁君羊很早就接受了先进思想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青年团和中共山东省委负责人。其间,牟宜之通过丁君羊接受了不少新思想,还结识了共产党人王尽美、邓恩铭、安哲等,并深受他们影响。1925年,16岁的牟宜之加入青年团,积极参加济南的学运活动。
1927年,丁惟汾将牟宜之转学到北京中国青年会中学就读。牟宜之毕业后远赴武汉投考国共两党合办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未及入学,即被中共党组织派回山东,1929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捕,经丁惟汾营救获释。1932年,牟宜之变卖妻子陪嫁的30亩地购置武器,参与领导日照暴动,失败后被迫流亡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