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工程师”,守护健康有了更多可能
2025-07-12 09:44 光明日报
【健康前沿】
零磁技术倾听人体极弱“磁语”,为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早期预警;电子“创可贴”将药物精准递送至病变细胞内部;机器人塑造“小创口,大健康”手术新范式……近年来,医工交叉融合成为医学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从临床需求反向推动技术创新,到多学科协同攻关,从科研团队“接单”设备研发,到医疗方案落地为患者送去福音,医工交叉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正不断拓展医疗边界,深刻改变着医疗服务模式和未来走向,为守护人类健康注入新动能。
更无创
“医”有所呼
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助理、临床研究部主任 王莹
在胸痛中心一线奋战的医生常面临这样的无奈:约30%的急性心梗患者因症状不典型(如仅表现为牙痛、上腹痛、恶心或乏力)被漏诊,尤其是老年、女性及糖尿病患者,其疼痛阈值较高,更容易出现非典型表现。
心电图作为初步筛查工具,对非ST段抬高型心梗的敏感性不足50%,且易受基础疾病(如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肌肥厚)干扰,导致假阴性率居高不下。更棘手的是,冠脉造影虽被视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其仅能评估心外膜大血管的狭窄程度,无法识别微循环障碍、血管痉挛或细胞级别的电活动异常。因此,这类患者往往因反复胸痛就诊,却因造影结果“未见明显狭窄”而被误判为功能性病变,最终错失早期干预时机,甚至进展为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