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论文署名,为啥变成了“权力的游戏”?

2025-05-23 15:31   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我写的论文,为啥要给不认识的人挂名?”

  2022年,在北京市读书的硕士研究生小房在投递一篇关于AI的论文时,被导师临时要求加署名,“给了我几个名字,顺序都排好,让我列上去”。对此,他的第一反应是疑惑。

  因为,在这份署名名单里,除了负责撰写论文的小房本人、提出论文方向的导师、两位提供过帮助的学长外,还有一位此前从未参与研究的“不认识的人”。对此,小房怀疑“可能是其他研究生”,但他并没有深究。他想,只要自己还是“一作”(第一作者),加谁的名字都不影响毕业,便接受了导师安排。

  小房的遭遇并非个例,学术界的署名乱象已不是新鲜事。

  2019年,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的团队对6700 名国际研究者进行在线调查,发现有 46.6% 的研究者对作者署名出现过分歧,37.9% 的研究者在署名顺序上存在争议。2022年5月,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24起医学科研诚信案件,其中11起是“不当署名/虚假署名”。

  近期,重庆大学“本科生发 14 篇 SCI 论文” 事件也让学术不端问题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根据校方通报,该本科生的父亲是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在校期间安排孩子参与自己主导的科研项目,并在论文中给孩子署名,即“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

  对于学术工作者来说,论文署名不是小事,不仅意味着学术的荣誉与责任,更事关评奖、评职称等切身利益。但在现实中,时常有人辛苦写完论文,在署名阶段却被别人“摘了桃子”。没贡献还“硬蹭”署名、贡献不够却强行“升咖”……论文署名,为何成了“权力的游戏”?

  论文应该如何署名?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