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畔 革命火种点燃抗战烽火
2025-08-30 17:55 大众新闻客户端
我国第一个以《共产党宣言》为主题的党史国史陈列馆——《共产党宣言》陈列馆。(□通讯员聂立立报道)
北海银行清河分行印钞车间。

我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本报记者 杨 珂 李广寅 孙娜娜
一本泛黄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如今静静躺在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的陈列馆里。历经烽火硝烟得以保存殊为不易,其背后有一段党员、群众用生命守护、践行信仰的传奇故事。
播下火种、燃烧热血。这本《共产党宣言》如同不熄的火种,点燃了鲁北平原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照亮了清河(渤海)抗日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斗争之路。
接 力
用生命守护革命火种
“我爷爷年轻那会儿,人们称《共产党宣言》封面上的马克思为‘大胡子’。他们坚信,照‘大胡子’说的做,就有田种、有饭吃、有衣穿……”8月17日,刘集后村《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内,69岁的刘洪业老人向大王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讲述着这片革命热土的故事。
刘洪业的祖父刘世厚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的《共产党宣言》,是目前发现的全国仅存的12本中文首译本之一。如今,它已成为刘集党支部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每逢假期,刘洪业便担任义务讲解员,向人们讲述祖父守护这本革命火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