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门开大了
2025-01-08 10:49 中国青年报
她偏爱那些不常见的、色彩丰富的陶瓷藏品,从纪录片、博物馆官网、网友提供的图片里找灵感,照着大英博物馆的莲蓬形烟斗、上海博物馆的斗彩蟠桃提梁壶、故宫博物院的青花汤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秋叶式鼻烟碟等,捏出了很多黏土复刻品。
站在展柜前看文物,她觉得每一笔线条规整无暇,但当她在临摹纹样、细看图片时,能发现古代工匠挥笔留下的一点点人工制作的痕迹。
“在我面前的不是流水线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可能是古代工匠顶着压力制作而成的。”她感受到同为手工制作者遥远的共鸣。
她把复刻品带去博物馆,和文物对比合影。她特意在书房定制了展柜,添置了100多件复刻文物,“我要把博物馆搬回家”,“比起买文创,自己捏出来的复刻品更有意义”。
文物不再是教科书里的一张图片,只要见过实物,很多年轻人玩起创意。有人把自己扮成“文物”,将青花瓷的纹样绘在眉眼,把敦煌的九色鹿画在脸颊;还有人把明孝端皇后的凤冠冰箱贴贴在了三星堆面具、陶瓷杯、卡通熊猫等各种各样的“脸”上。
一名28岁的福州程序员,花几千元搜集了各地博物馆的冰箱贴,按朝代顺序排列,“我趴在地上摆,来回改动了几次,花了一个月才做完展板”。
“能看到古代器皿、制作技术、审美文化的变迁。”许多个晚上,他路过展板,不禁感慨,“真漂亮”,然后心满意足地去阳台晾衣服。
博物馆的经历还可以融入儿童的日常游戏。自从带儿子去了博物馆,林欣发现,快6岁的儿子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有一天,儿子喊着:“我要当考古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