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丨黄全愈:从AlphaGo看“完人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
2024-02-02 14:05 海报新闻
内向的文化,使得我们喜欢在局内玩游戏、赢游戏。最典型的莫过于科举——在“局内”进行注疏解,满足于登科及第。应试教育比谁在题海里泡得透——止步于“局内”拼已知世界的输赢,醉心于金榜题名,而不是跳出“局外”去“悟”出自己独特的东西!“破局”——就是打破现有格局,去探索未知的、局外的东西。
比较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打招呼”,有趣!
美国人外向,总想接触、探索外界事物,只要与他们有哪怕仅半秒的眼神接触,他们一定热情地:“Hallo!”“Hi!”“How are you?”“你好!”
中国人内向、含蓄,绝不主动跟陌生人打招呼(除非有企图,甚至不良企图);也绝不期待陌生人跟他们打招呼(否则,肯定以为陌生人有病或居心叵测)。
外向的美国人持“棋在局外”的思维:求变局、求破局,到局外去探索未知世界:如,Amazon、Facebook、Yahoo、google、Micro-soft、Apple、Intel、Disney及诺奖等。
上述公司,多在自家车库求变局、求破局,进行创业。
儿子被法学院录取后,他说:“我不上法学院,也在车库开公司……”我连声否决!后来,某案赢7.5亿美元,他又写五页状纸,再赢500万美元,一页100万。字字值5000美金。我出版一本书,每本赚1美元,他1个字=我5000本书(当然,那是赔偿金,不是律师费)。表面看,他挺成功,但格局不大,满足于字字值5000美金的赔偿金,都是赢在局内,都是在人家设计好的法律条文下玩游戏。从不想当局外翘楚的20%,去设计、制定法律条文,让别人去玩……
不是凡尔赛,“破局”思维真是家庭教育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