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运河驿站诗与明清社会文化———以新嘉驿女子题壁诗为例

2024-11-26 17:08   海报新闻

  正是在这种“求同”“趋异”的作用之下,新嘉驿女子题壁诗才成为如此独特的存在。会稽女子题壁前首先言明“生于会稽”,灯下独泣之时难免生出思乡之情,而这种情感对于过此驿站之人是共有的,即使是对于今天的读者亦有撩拨思乡之感,这就是求同。会稽女子受正妻压迫“非一日之寒”,然于新嘉驿小憩,异地异景,情感瞬间爆发,再难自抑,便将一腔情愫全部倾注于新嘉驿驿壁之上,这便是趋异。同样,对于新嘉驿女子题壁诗的读者、和者而言,由人及己,不免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也是在“趋异”中品读与唱和。

  时间在变,空间也在变。与成于纸墨、留存书史的诗作相比,题壁诗更显得“弥足珍贵”,这是因为,墙壁破损、驿址变迁等空间破坏或移动极易造成题壁诗被毁,从此葬于瓦砾,声销迹灭。这也是为何明清文人十分热衷收集整理女子题壁诗的原因之一。段继红对此论述到,“一首女子题壁诗能使明清两代文人投入如此大的精力,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不能不说微妙复杂,在这种琐碎的整理和考据之中……还有着他们保存即将消亡之文化的良知。”另一方面,运河驿站开放性、流动性的空间特点,也造就了新嘉驿女子题壁诗易于被更多过往的旅客熟知和传播。由此可见,新嘉驿女子题壁诗一经发现便蜚声诗坛,与新嘉驿这一地理空间有着不可规避的关系。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