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东汉地方士人思想心态的深度解析 ——读《济世与利己》

2025-07-17 14:39   大众新闻

  王充所谓“世俗之议”,不仅仅局限于人死为鬼、禁忌避讳一类,甚至也包括儒者熟知的“天人感应”、三皇五帝、儒家人物事迹。且《论衡》中的不少故事、说法、观念,明确为世俗与儒者所共享,它们兼行于民间与知识阶层,难以论定究竟为哪一个特定群体所占有。就文化主体的身份而论,王充笔下的“世俗”和“儒者”本身亦难以定义。王充所言“世俗”,是一个边界经常伸缩的群体;儒者则一方面深受方士影响,另一方面,自儒学成为“禄利之路”后,儒者队伍鱼龙混杂,不少人在思想和行为层面接近世俗。可见,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大小传统二分法有时因过于宏大粗犷而难以适用。为此,作者提出,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小传统的互动而非区分上,关注王充所代表的中下层士人作为“大小传统的中介人”在沟通不同层次文化中的非凡作用,从而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理论模型中国化。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外来理论的本土化构建,以形成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

  总之,《济世与利己》视野宏阔,方法新颖,重点突出,新意迭现,给人启迪,可谓东汉地方士人思想心态研究的力作。诚如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蒲慕州,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所言,“本书的价值不仅仅是对王充思想的梳理和解释,而是在于在研究方法上尝试以个人性格及生命史为理解其思想的基础”,它是王充和《论衡》研究“具有创新意义的可喜成果。”

  (文/秦铁柱)

  【《济世与利己》著者 马小菲简介】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