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东汉地方士人思想心态的深度解析 ——读《济世与利己》

2025-07-17 14:39   大众新闻

  第一,提出新观点。比如,在探讨以王充为代表的汉代士人对“天人感应”的态度时,作者认为,以基于“自然”的“偶然”解释奇异现象,强调灾异、祥瑞的出现与政治无关,是符合王充的学术立场的,体现了王充身为儒者,力图以真实来教化世人的济世情怀。然而,就《论衡》全书来看,王充对于灾异的看法一以贯之,对于祥瑞的看法却前后不一。这说明,王充讨论“天人感应”,不仅仅是为了教化世人,也有“为汉平说”的政治目的。可见,王充对“天人感应”的讨论,既为济世,也为利己。在探讨以王充为代表的汉代士人对鬼神信仰及相关风俗的态度时,作者认为,王充通过辨析鬼神本质,否定了“人死为鬼,有知,能害人”的流行观念,进而批判了这一观念支撑下的厚葬、祭祀和禁忌等风俗。王充斩断了鬼神与祸福的内在关联,从儒家礼义角度重新诠释风俗,强调其社会功能而非超自然意义,其批评在士人移风易俗的思想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人才观方面,作者指出,王充对人才最主要的评判标准是文章写作才能,这正是他最引以为傲的特长,王充一再强调繁文之人为人中之杰,其实就是在变相地自夸。因此,王充论人才,根本目的在于凸显作为文儒、圣贤的自己,并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文章写作才能获得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王充在讨论人才之后,多次向郡守提出举荐自己的请求,甚至以文儒能够更好地歌功颂德为理由,向君主直接自荐。这些都说明,王充对人才的讨论,是完全着眼于个人得失的,体现了利己的心愿。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