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地方士人思想心态的深度解析 ——读《济世与利己》
2025-07-17 14:39 大众新闻
问题导向。以“疾虚妄”为宗旨的《论衡》,在历史上为王充赢来了诸多赞誉,也招致了严厉的抨击。《济世与利己》的着眼点,在于剖析王充对“虚妄”的批判。作者试图解决的问题是:王充为什么要批判?“疾虚妄”的背后,有着怎样更深层的原因?作为一名中下层官吏、地方知识分子,王充写这本“批判”之书的动机何在?他想要达成什么目的?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能从根本上把握王充思想的整体,亦有助于说明其思想纷乱复杂的特点究竟从何而来,从而勾勒出王充一类知识分子的时代面貌。《济世与利己》正是在这一问题导向下层层展开,“在思想的荆棘藤蔓中趟出一条边缘清晰的路来”。
知人为本。知人就是整体上对人有一个客观公正理性的认识和评价,它要求对人的生命史和个人性格予以重点观察,尤其要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知道其喜怒哀乐,从而对其给予同情之理解,一个有立体感的理解。作者发现,《论衡》中展现出王充非常丰富细腻的情感和心理。在生平方面,作者特别关注了会稽、洛阳与王充的关系,王充的仕宦经历,王充的经历对《论衡》创作的影响。通过仔细梳理王充的生平、交游、仕宦,确认王充生命中诸多不顺的经历,再从夹杂在《论衡》一书各类论述中的不满或愤慨的情绪性文字,逐渐描绘出王充其人的人格特质:自视甚高,看不起周围的人,喜欢抬杠,有很多渴望,一心想获得高官厚禄,甚至不惜在文章中直接歌功颂德。当现实满足不了渴望时,会愤愤不平、痛苦无奈。这样,就把王充还原为一个有普通人毛病的失意文人的本来形象,一个活生生、真实可感的人,而非仅仅存在于书籍中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