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孙博文丨艺术的表现性始终坚持“中国式”

2024-11-16 14:21   文化视界

另外,从文化的结构看,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刚柔并济、阴阳互生,进取和退守都是人生的自然选择。从文化构成来看,中华传统思想儒道释三教合流。儒家文化的主导面是进取开拓、刚健向上,文化艺术中所谓的汉唐雄风,就是儒家刚健思想主导的结果;而道家思想文化的主导面则是阴柔内收、退守无为的,如遇战乱、政治高压等带来人生不确定性,道家思想就是全身保命、以退为进的生存策略,就艺术而言,道家认为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这已经是艺术的取消主义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出高度中国化的宗派禅宗,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影响极大,但禅宗心性之学影响下的艺术,也更多趋向内在精神的表达。虽然宋明之际,产生了儒学新形态,但理学和心学本质上都是心性之学,加之后来南宋偏安江南,失去了进取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进取之心,明朝政治高压,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士大夫思想的世俗化倾向也开始抬头。诸多原因,也使得儒家为代表的阳刚文化逐渐失去土壤。

就绘画本身而言,经过宋元的艺术高峰以后,明清以来,文人绘画成为主流,传统绘画已经失去创新动力,画学和绘画创作陈陈相因,清初更是走上复古老路。清末,面对绘画柔弱的积弊,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无法之法,乃为至法”革新主张,但在封建统治已经日薄西山的社会氛围下,艺术要一展雄健风格,已无可能。历史的呼唤,自然留给了后来者。

▲《鹏程万里》 123*244   2001年作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