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新高考改革,“重回”文理分科?

2025-04-23 07:07   中国新闻周刊

  “3+1+2”模式理论上共有12种选科组合。郑刚回忆,2023年6月左右,学校首届新高考学生高一下学期选科时,他一度担心难以应对如此多样的组合。但实际上,学生的选择主要集中在“物化生”“物化地”“物化政”和“史政地”四种组合,全年级16个班级中,“物化生”组合的编班就占到了11个。

  他认为,这种相对稳定的选择,与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前期的探索不无关系。2014年起,上海、浙江、山东等第一、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实施“3+3”选科模式。除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修科目外,学生可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3门作为选考科目,选考组合多达20种,浙江省选考科目还多出一门“技术”,选考组合多达35种。

  “3+3”模式扩大了学生选科自由,但也催生了功利化倾向,趋易避难的选择逻辑下,更多学生会选择容易得分的文科科目。2017年的高考中,多个综合改革省份的物理选考人数出现断崖式下滑。基于物理遇冷、各地教学资源存在差异等因素,2018年,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将选科调整为“3+1+2”模式。

  物理成为二选一的“首选科目”后,物理选考人数显著回升,与此同时,化学成为新的“冷门”科目。有分析认为,这也是教育部出台《指引》的重要背景。《指引》2024年正式实施,理工农医专业中要求“物化双选”的比例超过九成,这在不少教育界人士看来,某种程度上让选科重新回归了文理分科的轨道。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王新凤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新高考改革给了学生选择权,但选什么成为新的问题。《指引》的出台,正是为了把学生兴趣、高校专业、国家需求三者统一。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