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胡伟丨综合材料绘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024-11-14 17:37   文化视界

空白图.png

郑板桥作品

中国画讲究“用笔”,在今天的时代“用笔”同样是个大的概念,它不一定专指毛笔在宣纸或其他载体上行走的轨迹。“用笔”更多体现为画家的一种“态度”,反映了我们对于传统的认知。线条无疑是中国画结体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潜移默化,植入我们的创作灵感和创作过程,无论我们使用什么工具都会感觉到“笔”的存在。都能够感受到勾勒线条的快感,以及线在运行中的抑扬顿挫和起承转合。我们不应该把“用笔”局限在皴擦点染这些传统技法上,也不应该离开作品的整体情绪评价线条的优劣。我们可以把毛笔在宣纸上运行的动作比喻成为抚摸,而空中坠下的墨迹便是抚摸这个动作之上的叠加。“用笔”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同样需要“随时代”,同样需要拓展和融合。“用笔”的概念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会使中国画的表现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如果说“笔在心中不在手上”,那么中国画“用笔”和“笔墨”的概念,也就能够拓展开来。中国画很早就有离开纸面作画的动作,比如泼墨或泼彩,但一般都兼有勾勒,使之具有“骨力”。波洛克(Pollock,1925-1956)就不同了,他作画的动作全部离开画面。落下的颜料或油彩自由冲撞,很多效果是意想不到的,这便是“坠落”的妙趣。如果把张大千、刘海栗的泼墨或泼彩与之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作品本质上的不同:前者的泼墨或泼彩是勾勒后的叠加,而后者却是真正的“笔笔生发”。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