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胡伟丨综合材料绘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024-11-14 17:37   文化视界

众所周知,近现代的中国美术是在西方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1949年之后的“新中国美术”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以国、油、版、雕等画种做区分,展开中国特色的美术教学和艺术创作。客观地讲,这个体系或者说体制对于我们特定时期的文化需要是行之有效的。历届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及“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中华文明美术创作工程”,都是以画种作为分展区或以画种命题,创作出一批又一批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这些美术作品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或工作在各个阶层、不同地域民众的真实状态,艺术创作上的冲动也正是来自他们在考察过程中的生命体验。

然而,中国美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又必须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了:持续几十年的艺术创作模式是不是需要在国际大美术的概念下调整和演进?

上世纪中叶之后,国际美术格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画种的边界从模糊而走向融合。形成架上艺术,装置与立体艺术以及影像艺术三大板块。事实上,它们之间的关联愈来愈紧密,在装置作品中,绘画的元素与日俱增;在影像的作品中,装置与绘画的影响无处不在,而在绘画的作品中,装置与影像所呈现的空间概念与视觉观念更是像潺潺的溪水流向四方。许许多多的“画家”变身成为架上艺术家。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