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文丨在笔意的铺扫和色墨的交集之下,山石云水再生出全新的视觉真实和美感
2024-11-13 16:33 文化视界
孙博文先生和黄秋园先生、陈子庄先生一样,都是在六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留给世间的大量力作,终于在近期被人们开始真正发现和重新认识。他在笔墨、色彩、造型、构图上的推进和变革,他对画面视觉元素的大胆调遣和穿插,以及对视觉形式的符号化和观念化的自由使用,都一次次地将传统水墨的视觉表现力推升至新的高度。正是他这种视觉优先的自觉意识,使他在同龄人中,第一个真正站在了山水画观念化的大门口。
在与孙博文年龄相近的同代人中,同样以水墨为媒介创作山水并卓有成就的当属贾又福。他在1980年代中后期创作的《太行铁壁》、《无声诗》、《山岳之声》、《大岳呼声》、《太行丰碑》[9]等,让他在水墨山水画界蜚声遐迩。他的师承十分清晰,老师李可染对墨的发展在他的创作中进一步强化,他把学院造型写生和素描的功底、油画的光影效果和明暗关系、独特的顿挫皴法等明确地运用在塑造北方太岳的雄强巍峨,形成了立体感很强、注重几何构成的厚重水墨山水图式。身为名校教师,这种画风和思路,带动影响了许多人,如军队画家邱汉桥。贾又福先生的创作之所以成就突出,是因为到他这里,开始重视水墨画在改革开放新的时代背景下与西方绘画相参照而生的图式和图像元素,这在以往的水墨画家那里是不曾思考过的。为了改变中国画坛工笔淡彩的清雅味、工笔重彩的装饰性、黑白写意的视觉空泛感,贾又福从生活出发,从学习和吸收入手,创新出自己的艺术面貌,成为近几十年来山水画领域的佼佼者。

《袖卷红云水上生》2001年作 143cm×36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