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孙博文丨在笔意的铺扫和色墨的交集之下,山石云水再生出全新的视觉真实和美感

2024-11-13 16:33   文化视界

什么是当代国际化的视觉语言和材料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我们长久以来了解和使用的视觉语言系统。中国传统山水画并不刻意再现具有具体时空特点的自然风光,但是借助于“三远法”对视线的自由推移、皴法对山石肌理向背的表现、线条起折转承的轮廓书写,却能够以一种高度诗性化和节奏化的画面形象去洒脱地抚爱和流连它。甚至于,我们的先人还发明了“卧游”山水的审美方式。从当代的角度看,要理解和欣赏这种高度内心化、意象化和“人格化”了的审美形象,需要经年历久的研磨和修炼。这不仅对西方人,就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都有着很高的审美能力要求,很难成为当代普通人能够分享的对象。

《碧天如水白云轻》2002年作 442cm×144cm

那么,西方艺术是否代表了当代国际化呢?文艺复兴以来逐渐成熟的现代西方风景画,在审美经验的传递方面同样存在着无法与今天时代相协调的局限性。“现代西方风景画的方法,一般反映了一种分离的、外在者的景观经验模式”,它无法表现“一种参与的、内在者的经验模式”,无法显示出“主客体之间的交互关系”。[10]在焦点透视法则支配下创作的风景画,把人置于画作前方的外边向内张望,人只能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观看,最终在脑海里获得画面的整体全面意象。于是,“他对这无穷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冒险的、探索的。……而结果是彷徨不安,欲海难填。”[11]西方长期的实证科学在原则上排斥了一个人面对命运攸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即作出回答的问题:探问整个人生有无意义。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