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史前大洪水在全球的不同文明中都有记载,是人类共同的记忆,至于具体描述是哪一次大洪水,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以四次大洪水为界标,可将万年中华文明史划分为四大阶段,既能界定考古和历史分段时间与文明程度的界线,又能将全球文明演变纳入统一时空框架。这一设想由东莞观音山对外完整提出,争取推动考古与历史研究从感性认知跃升至理性建构的新高度。它不仅厘清了万年文化史演变的底层逻辑,更搭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为今后的考古与历史研究提供了中国的优选方案,并可借助此时空框架,将考古和历史学的研究提升到全新高度,为改写全球万年文化史及断代史提供全新视角和经纬坐标。中华区域内万年来从初级到高级的文明发展要素,可对应归入1—4阶段进行比较。这种方式简单明了、科学高效,便于检索完善,更有助于系统化梳理考古材料、深化文明演进规律的研究,并为构建连贯严谨的历史叙述体系提供清晰的时空框架和全景的视野。
史前大洪水既是真实的地质事件(可能由冰川消融、火山爆发、板块运动及小行星撞击和地震等共同触发),也是文明演化的“催化剂”。每期大洪水发生后,全球均进入气候相对稳定的温暖发展期,为人类文明重生提供契机。这些时期气候特征鲜明、影响深远,故东莞观音山考古研究所研究团队历经多年的深入研究,特意对其依典籍意境进行命名,既植根于中华文明万年传承的史实,又旨在彰显其与中华文明发展的深度关联,更在于以考古研究为纽带,让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在当代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奔流不息,启迪人们的心灵,以其温润深厚的底蕴浸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