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第三期(距今约5200年至4300年前):景风明期(取《史记·天官书》“景风至,万物皆盛”之意,喻气候清明,文明兴盛),此阶段时长约900年。

  气候特点:这一时期,地球进入稳定的暖湿阶段,中国北方经孢粉研究发现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大量增加,发现目前只能生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麋鹿。北方年均气温维持在17摄氏度至20摄氏度,其中夏季气温常达25摄氏度至28摄氏度,冬季也保持在8摄氏度至12摄氏度,严寒天气极为罕见。年降水量丰沛且稳定,达900—1100毫米,夏季风势力强劲且稳定,使得降水在四季分布均匀,各季节降水占比相对均衡,春季占20%、夏季45%、秋季25%、冬季10%。黄河流域受温带季风影响,温暖干燥期较以往延长了约1个月,年日照时数达2500小时以上,有利于农作物灌浆成熟;长江流域呈现典型的雨热同期特征,6月至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45%,且与水稻生长关键期高度契合;珠江流域则处于湿热多雨的气候环境中,年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为热带作物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整体而言,这一时期“风调雨顺,宜于农桑”,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之前降低了60%,为中华文明的蓬勃发展再次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