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屈家岭文化的先民则另辟蹊径,将聚落整体迁至海拔达50米以上的岗地,避开洪水威胁;他们建造的红烧土房屋独具匠心:将黏土与稻草按3:1比例混合,放入窑中经8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制成的墙体坚硬如砖,吸水率较普通土墙降低60%,即便遭遇连日暴雨也不易坍塌;为储存粮食,先民们发明了“井干式”粮仓,用圆木交叉堆叠成封闭空间,底部垫上石板防潮,顶部覆盖茅草防雨,考古发现的粮仓遗址中,仍残留着碳化的稻谷,颗粒饱满度较普通储存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仰韶文化的先民则在彩陶上留下了对抗命运的印记:大量鱼纹图案遍布陶盆、陶瓮,有的鱼纹鳞片清晰,有的则抽象为几何线条,这不仅是对洪水后渔猎经济比重上升的记录(此时鱼类成为重要食物来源),更暗含着“因势利导”的生存智慧——就像鱼儿在水中灵活穿梭,先民们也在洪水带来的新环境中找到了生存之道,这种“化危为机”的哲学,成为中华文明延续的精神密码之一。而让人们非常好奇的是:各地兴盛的城邦是由哪些人领导的,如何率领?他们的共同信仰如何维系?诸多疑问让考古学的魅力再一次撞击着人们的心扉。

  第三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改变

  1.黄河流域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