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自大约1.1万多年前气候趋于稳定起,先民们便从洞穴走向山下的平原。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人口以每百年近10倍的速度增长,逐渐形成繁盛众多的聚落;生产力亦随之大幅提升,定居点沿着河流和湖泊星罗棋布地建立起来。从狩猎采集到定居农耕,农业的曙光自此初现;原始信仰在社群中悄然萌发,社会也自发孕育出初级管理模式。在这3000余年的时光里,中华大地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各地文化及文明形态在多元互动中各自演进发展。
时光回溯至距今8200年前,地球气候再次发生剧烈波动,此次降温相比于全新世前的新仙女木事件要相对温和,但其成因至今成谜。这次事件导致全球地区气温在短期内下降2摄氏度至6摄氏度,持续大约200年。这一时期的降水量较同期减少大约40%,由此引发了严重的干旱。大地干裂,河流和湖泊渐趋枯竭,植被大片枯萎,相对高海拔地区形成冰盖,人类的生存遭遇了严峻挑战。然而,灾难并未就此结束,随着原因不明的气候再次回暖,冰川融化引发万年来的第二轮大洪水。这场滔天的洪水持续时间长达数十年,对中国早期农业社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洪水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腾,再次淹没了低海拔的村庄、农田,无数的文明成果和人群在洪水中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