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研究团队指出,当洪水流至入海口区域时,受潮流顶托作用影响,水流速度骤减至0.2—0.5米/秒,携带的碎屑物质因动能不足逐渐沉降,形成面积大约为500平方公里的沙洲群,呈链状沿水流方向展布。这些沙洲的沉积序列具有明显的韵律性,由粗砂、细砂与黏土交替叠置而成,每层厚度大约为15—30厘米。广东佛山的钻孔岩芯数据显示,该时期泥沙沉积速率达每年0.3厘米,较全新世早期(洪水前)提升50%,其中粗砂组分占比大约为35%,结合物源分析(重矿物组合与西江中上游流域一致),揭示了此阶段西江流域因植被覆盖度降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的环境特征。
第二期(距今约7900年至5500年前):玉露和期(取《礼记·月令》“甘露降,万物和”之意,喻气候温润调和),此阶段时长大约为2400年。
气候特点:此阶段全球气候进入稳定的暖湿期,年均气温稳定在16摄氏度至19摄氏度,较第一平稳期上升1摄氏度至2摄氏度,其中夏季气温可达25摄氏度至28摄氏度,冬季气温也维持在5摄氏度至8摄氏度,严寒天气显著减少。年降水量增至800毫米至1000毫米,降水季节分配更趋均匀,黄河流域6月至8月降水量占全年55%,形成“雨热同季”的理想农业气候;长江流域每月降水量均在70毫米以上,全年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空气湿润;珠江流域受热带季风影响,无明显旱季,年降水量可达1200毫米以上,年均温较长江流域高2摄氏度至3摄氏度,无霜期长达320天以上。整体气候呈现“温润多雨,四季分明,灾变稀少”的特征,为文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