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黄河流域环境演化研究团队通过峡谷地貌测量、冲积扇钻孔取样及沉积物粒度分析等技术手段证实:洪水在黄河中游三门峡至孟津段形成强烈下蚀作用,以年均约0.5米的速度切割河床,最终塑造出深度约10米至15米的 V形峡谷。峡谷两岸的石英砂岩崖壁上,至今保留着定向分布的流痕与冲刷槽,其走向与河床延伸方向一致,印证了古洪水的动力特征。

  研究显示,当洪水流至下游河段时,水流速率从中游的2—3米/秒降至0.5米/秒以下,携沙能力锐减,泥沙持续沉积形成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冲积扇,扇体自河南濮阳向东延展至山东德州,坡度大约为0.1°至0.3°。地质勘探数据显示,该区域冲积层累计厚度约达10米至15米,具有清晰的三分层结构:上层为浅黄色粉砂层,含沙量大约为60%,颗粒分选系数为1.5至2.0;中层为灰黑色黏土层,黏土占比大约为50%,含较多淡水螺壳化石;下层为红褐色砂质黏土层,可见直径2厘米至5厘米的氧化铁结核。这三层沉积夹层每层厚1米至2米,通过光释光测年确定其形成年代分别对应距今8000年、6000年及4000年左右,准确记录了甘棠安期后历史上三次大规模洪水事件,揭示了黄河流域洪水的周期性泛滥规律和文明消亡与再兴的时间表。

  2.长江流域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