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云梦泽形成的原因:研究资料显示,大约5500年前的大洪水为云梦泽的地貌形态重塑与水域面积的改变按下了“启动键”。当时,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区的冰川因气候变暖加速消融,导致长江上游来水量较之前激增达60%,巨量洪水奔涌而下,进入地势低洼的江汉平原(该区域平均海拔20米以下,最低处仅为12米)后,流速骤减,难以快速排泄。同时,该时期东亚季风异常活跃,年降水量增至1200毫米,较之前增加30%,且降雨集中在6月至8月,持续的暴雨使地表积水无法及时渗透,形成“上游来水猛增+本地降雨集中+地形排水不畅”的三重叠加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江汉平原北部的大小湖泊、沼泽逐渐连通,最终形成了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100公里的湖泊群,即此时云梦泽的形态。湖北潜江的地质钻探显示,云梦泽的湖相沉积物厚度达20米,其底部1—2米处含有大量枫香、栎树等阔叶树残体,年轮清晰可辨,证明该处在被淹没前曾是茂密的森林,多次大洪水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的生态和环境面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顾延生团队认为,云梦泽曾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群——江汉湖群的前身,古云梦泽的“生命轨迹”并非一成不变。顾延生团队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测算,发现古云梦泽兴盛时期面积达6400余平方公里。云梦泽的面积变化呈现“形成-扩张-鼎盛-萎缩”的完整周期:早全新世雏形初现,中全新世鼎盛期覆盖整个江汉盆地,晚全新世因自然与人为因素而逐步解体。因此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不仅是气候变化的缩影,更是长江中游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典型案例。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