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良渚古城遗址俯瞰图。(东莞观音山考古研究所供图)良渚遗址工程重点分析: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良渚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同时,东西辉映。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其年代距今近5000年,是迄今所知中国已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坝系统,被誉为史前文明的巅峰之作,其精密程度足以让后世惊叹。该水利系统从北面和西面围绕良渚古城,是良渚古城外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套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由“长堤-水坝-水库-渠道”构成的完整网络,如同一张巨大的水网,将古城牢牢护在中央。其中,塘山长堤横亘在古城北侧,长大约5公里,顶宽达10米至20米,最令人称奇的是其采用的“草裹泥”技术——先民们将鲜嫩的茅草编织成直径约30厘米的草捆,内裹黏稠的淤泥,层层叠叠夯筑在一起,草捆的韧性与淤泥的黏性形成奇妙的力学平衡,经现代检测,其抗拉强度较纯土堤提升40%以上,即便遭遇湍急水流冲击也不易崩解。老虎岭水坝则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高大约为8米,坝体自上而下分为三层:底层是防渗性能极佳的青膏泥(取自附近沼泽,黏粒含量达60%),中层是致密的黄土(压实度达90%)作为支撑,表层覆盖着棱角分明的鹅卵石作为保护层,这种“防渗-支撑-防护”的三层结构,与现代堤坝的设计原理惊人相似。整个水利系统可调控的水量达1.2亿立方米(相当于1.5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既能在汛期将洪水导入下游河道,又能在旱季通过密布的渠道灌溉周边达10万亩的稻田,支撑着古城数万人的粮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