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中华先民的自强不息:8200年前的洪水如猛兽般再次吞噬了先民的家园,人口骤然大量减少,留下一片狼藉,但先民们并未被灾难击垮。在洪水退去后,他们敏锐地选择地势较高的台地重建家园,用双手在废墟上编织新的生存希望。磁山遗址中,那些深达3米的圆形窖穴绝非轻易而成——先民们先用木耒翻松黄土,再以石夯层层夯实窖壁,部分窖穴底部还铺设了防渗的红黏土,可容纳数千斤粟米,这种“深挖洞,广积粮”的智慧,是对洪水威胁最直接的主动应对。兴隆洼遗址的布局更是彰显集体力量:百余座半地穴式房屋沿西北—东南方向整齐排列,外围环绕着宽约2米、深1.5米的壕沟,壕沟内发现的大量陶片和石器,证明这是先民们共同挖掘、共同守卫的防御屏障。而贾湖遗址中出现的骨笛,更是先民精神世界的璀璨明珠——选材需从数十根丹顶鹤尺骨中筛选出最笔直的一根,钻孔要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用坚硬的燧石反复打磨,音孔的间距误差需控制在0.1毫米以内才能保证音准,72道工序的背后,是灾难后先民们对美的执着追求,是“于道困厄,不改其乐”的生命韧性。而双墩等地已出现了大量刻符(或文字),从而带动了相关文明的启蒙和发展,让文明不仅在物质上延续,更在精神上升华。
第二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改变
1.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