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大约8000年前,劫后余生的先民们再次开始重建文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团队研究表明,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发掘出的距今约8000年前的独木舟和栽培稻,该遗存不仅展示了当时先民的水上交通能力,也表明先民们在农业生产上的不断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团队研究表明,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的距今8200年前至7400年前的聚落和玉器,其中聚落的布局和玉器的制作,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和审美观念。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蔡全法研究员研究认为,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了距今8500年前至7000年前的农业工具,以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段宏振团队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粟,都是当时农业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通过对武安磁山遗址的植物遗存进行考古研究并证实,距今8000年前中国南北已经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众多的考古遗址见证了先民们在灾难后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他们在废墟上重新建立起家园,发展农牧业,不断推动着中华文明继续向前发展,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此后大约2500年间,先民们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这正是中华文明的初始样貌。与此同时,广阔的中华大地人口规模增长至约千万人,遍布中华大地,进而形成了数万个大小不一的聚落与邦国,共同构成了早期文明的基本格局。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