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第四期(距今约3900年至民国时期):嘉穗丰期(取《尚书·禹贡》“嘉禾生,岁丰登”之意,喻农业丰收,文明成熟)。

  气候特点:这一时期的气候呈现出稳定且分阶段的特征,具体可分为上下两期。上期(距今约3900年至公元前841年)共1034年,全球气候处于相对稳定的暖干阶段,年均气温维持在16摄氏度至18摄氏度,其中夏季(6月至8月)气温多在24摄氏度至26摄氏度,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为7摄氏度至9摄氏度,全年无霜期大约为220天,较此前延长15天。年降水量为800毫米至900毫米,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春季占20%、夏季40%、秋季30%、冬季10%,且暴雨天数年均仅为3天至5天,干旱发生频率较第三平稳期降低20%,整体呈现“温和偏干,雨少而匀”的特点。下期(公元前841年至清朝),气候波动幅度进一步减小,年均气温稳定在15摄氏度至17摄氏度,夏季气温略降至23摄氏度至25摄氏度,冬季气温6摄氏度至8摄氏度,无霜期保持在210天至220天。年降水量与上期基本持平,但降水的季节性更为鲜明,夏季降水占比提升至45%,与农作物生长旺季高度契合,形成“四季分明,旱涝调匀”的理想气候格局——春季温润利于播种,夏季多雨滋养生长,秋季干爽便于收获,冬季寒凉适宜休耕,这种气候条件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自然基础。研究表明,这一时期也曾出现过多次年温度的升降交替变化,只是因其幅度较小,未造成巨大的灾变。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