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吴庆龙团队通过对湖相沉积物的精细分析发现,这座堰塞湖在存续6—9个月后,坝体在持续水压与渗透作用下终于不堪重负。溃决的瞬间,犹如天神推倒了挡水的巨墙,每秒40万立方米以上的洪水裹挟着巨石、泥沙呼啸而下,水头高达数十米,所到之处,岩壁被剥蚀出深沟,树木被连根拔起。这场洪峰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奔涌近2000公里,一路冲垮峡谷、漫过平原,最终注入东海,沿途所有的聚落、农田、森林都被夷为平地。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的考古发现,为这场灾难留下了触目惊心的“瞬间定格”:编号为F4的房屋内,一对成年男女紧紧相拥,将一个孩童护在怀中,三人的骨骼保持着生前最后一刻的挣扎姿态;事后地面覆盖着一层厚大约为5厘米的洪水沉积层,其中夹杂着棱角分明的绿片岩碎屑——这些来自积石峡的“地质指纹”,无声地诉说着洪水的来源和自然灾害的无情,这正是中华先民自强不息对自然抗争的永恒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