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与环境学院黄河下游沉积研究团队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光释光测年及沉积物粒度分析等技术手段证实:此次大洪水在黄河下游河道溃决后呈扇状漫流,携带来自黄土高原的粉砂质黄土在华北平原广泛铺展,最终形成面积大约为8万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该平原西起河南郑州,东至山东济南,南抵安徽淮北,北达河北沧州,地势由西向东微倾。地质钻探数据显示,该区域冲积层累计厚度大约为15米至20米,呈现典型的“砂-泥-砂”三层韵律结构:下层砂体形成于强洪水期,中层泥质层对应中等洪水阶段,上层砂体则记录了后期洪水强度回升过程,精准反映洪水能量的周期性变化。河南濮阳钻孔揭示,地下12米处存在一条距今5000年的古河道遗迹,河道宽大约500米、深10米,两岸发育3米至5米高的冲刷陡坎,坎面保留清晰的流水掏蚀痕迹;河底沉积的细砂分选系数仅1.2,磨圆度达次圆级,结合孢粉组合中水生植物占比骤升的特征,证实此处曾是洪水主通道的核心区域。

  2.长江流域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长江中游湖泊演化研究团队通过遥感反演、沉积物放射性碳测年及粒度组分分析等技术手段证实:鄱阳湖在洪泛期持续接受长江支流来水及周边汇流灌注,湖面面积从之前的1000平方公里扩容至3000平方公里左右,形成跨江西、湖北两省的“一湖跨赣鄂”雏形,湖盆平均水深增至5米至8米,蓄水量较前期提升近2倍。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