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环境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通过黄土-古土壤序列分析、光释光测年及微体化石鉴定等技术证实:史前时期的汹涌洪水如同高效的“地质搬运系统”,从黄土高原裹挟大量粉砂质黄土,在下游地势平缓区因流速锐减而发生梯度沉积,其影响范围直至海边。研究人员表示,这些碎屑物质并非单次堆积形成,而是历经数十次洪泛事件层层叠覆,最终形成厚度达5米至10米不等的连续淤泥层,覆盖范围约为2.8万平方公里,构成华北平原的初始沉积基底。

  河南开封地区的沉积物剖面显示,该序列呈现灰黑色黏土层与浅黄色砂土层的韵律交替:黏土层中富含淡水螺壳(以田螺科为主,占比约为76%)及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残体(孢粉浓度约为320粒/克),有机质含量约为5.8%,指示洪水反复浸泡的湿地环境;砂土层则具交错层理构造,碳酸钙结核含量增至8%,反映洪水退去后的短暂干旱期。这种沉积循环通过测年数据证实,对应距今8000年至6000年间的多次气候波动周期。

  2.长江流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长江流域地质演化研究团队通过跨区域地层比对与同位素测年分析证实:三峡恰如地质运动造就的天然“控制闸”,当冰川消融形成的巨量洪水流经此处时,受地形约束的高速水体在宜昌至武汉段形成强烈的下切与侧蚀作用,多次的大洪水泄流最终雕琢出宽度大约5公里至10公里的 U形河谷。河谷两侧的基岩经长期水力磨蚀,呈现出典型的光滑崖壁与陡峭坡麓地貌特征。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