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对文明的影响:稳定宜人的气候如同催化剂,促使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人口数量暴增,推动中华文明迈入了“邦国时代”。良渚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古城内不仅有占地大约30万平方米的宫殿区,其宫殿基址采用三重夯土台基结构,彰显王权的至高无上;城外的反山、瑶山等地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祭坛与王陵,其中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玉钺王”等精美玉器,象征着墓主人集神权与王权于一身,社会阶层分化已十分显著,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更是宗教信仰规范化的典范,由女神庙、积石冢、祭坛组成的大型祭祀建筑群布局严谨,女神庙内的泥塑女神像面部镶嵌着绿松石眼珠,神态庄严神圣;玉礼器体系成熟完备,从玉猪龙、玉璧到玉璜,每种玉器都有特定的宗教功能与使用规范,标志着宗教信仰已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差异更是令人惊叹,大型墓葬如山东泰安大汶口10号墓,随葬品多达180余件,包括精美的彩陶、玉器、象牙器等,而小型墓葬仅有几件简陋的陶器甚至一无所有,随葬品数量差异高达百倍,清晰地反映出阶级分化的急剧加剧。这一时期,多种文字体系开始成熟,大汶口文化的陶文不仅有“日”“火”等简单符号,部分符号还具备了象形、会意的特征,如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的陶文“旦”字,由太阳与山峦组成,被认为是文字起源的重要标志;冶金技术也悄然萌芽,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铜刀,采用冷锻技术制作,含铜量高达90%以上,刃部锋利,展现出初步的金属加工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中华文明多地区出现并逐步摆脱了原始部落的形态,向早期国家形态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