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面对新仙女木事件后的满目疮痍,中华先民们没有屈服。洪水退去后的大地上,淤泥遍布、荆棘丛生,先民们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泞走出洞穴,手中紧握的磨制石斧虽简陋却锋利,一下一下劈开阻碍前行的藤蔓与灌木。粗糙的陶器外壁还带着指纹的印记,这些陶器既用来盛装采集的野果与谷物,也开始尝试盛装熟食,更盛满了对生存的渴望。考古人员在玉蟾岩遗址的陶器内壁发现了炭化的稻壳,颗粒虽小却带着明显的火烤痕迹,说明先民们已经懂得用篝火将谷物烘干储存,以避免霉变。甑皮岩遗址的蚌壳鱼钩被打磨得弧度精巧,骨镞的尖端经反复研磨呈现出锐利的三角状,这些微小的改进背后是先民们为在湿地与丛林中获取食物而付出的无数次尝试。更令人动容的是,先民们在洪水冲刷后的黏土地上,用木耒划出浅浅的沟壑,将一颗颗饱满的野生稻种播撒其中,等待雨水滋养。他们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进行驯化农作物的艰辛劳作。这种在绝望中寻找生机、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坚韧,让文明的火种穿透了严寒与洪水的阴霾,在中华大地上重新燃起并渐成燎原之势。

  四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塑造

  第一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改变

  1.黄河流域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