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随着洪水动能逐渐衰减,其携带的碎屑物质开始有序沉积:先以粒径较大的砾石层构成底层骨架,之上依次覆盖细砂层与黏土层,共同奠定了现今江汉平原的沉积基底。湖北荆州地区的地质钻探数据显示,该时期形成的冲积序列累计厚度达8米,其中细砂占比大约为40%,较洪水前沉积地层提升30个百分点。研究人员通过岩石学分析得出结论:这些砂粒的锆石同位素特征与三峡地区花岗岩风化产物高度吻合,为洪水的物质搬运路径提供了确凿的地球化学证据。

  3.珠江流域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李平日教授团队通过对河口沉积序列的系统取样与年代学分析证实:西江、北江、东江在万年前的洪水期同步进入径流高峰,三条江的水流在下游三水至磨刀门河段交汇后,携带来自不同流域的差异化碎屑物质——西江以粒径0.5毫米至2毫米的粗砂为主,多源自云贵高原的碳酸盐岩风化区;北江则以0.1毫米至0.5毫米的细砂占优,主要来自南岭花岗岩剥蚀带;东江的悬浮物中黏土颗粒占比大约为60%,多为粤东丘陵区的风化壳物质——这些泥沙在珠江入海口区域受河口潮汐顶托与地形约束,水流速率骤减至大约0.3米/秒以下,所携泥沙按粒径大小依次沉降,最终堆积形成面积大约为1200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初始轮廓,呈放射状扇形展开。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