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城内的莫角山宫殿区更是工程奇迹,30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高出地面大约10米,由数百万立方米的黄土堆筑而成,每一层夯土都经反复碾压撞击,密度达1.6克/立方厘米(接近现代建筑地基标准)。经测算,若每天动用2000人,需要连续工作10年才能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体量,背后是对人力、物资、技术的精准调度,彰显了良渚社会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与集权化管理水平以及足以支撑长期大规模工程的庞大人口基数。
中华先民的自强不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河海大学教授袁俊平等专家充分肯定了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历史演变、工程技术、科技内涵及其文化传播意义,并将其与世界范围内同时期的古代水坝进行了比较研究。该研究团队表示,面对5500年前那场汹涌的洪水,中华先民们展现出的应对智慧已远超“被动适应”的层面。良渚先民不仅修建了外围的水利屏障,更在城内挖掘深达3米、宽大约为20米的护城河,与城外的水网相连,形成“外坝拦洪、内城固守、护城河分流”的三重防御体系——洪水来袭时,外坝先挡下大部分洪流,少量渗入的水流经护城河导入专用泄洪道,确保城内宫殿区与居民区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