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的珠江水系尚未形成统一名称,其称谓随历史进程不断演变:先秦文献中统称“郁水”,多指西江干流;汉代《汉书》记载为“牂柯江”,涵盖北江上游河段;唐代因流经广州的河段江面曾出现珍珠采集业,被称为“珠海”,后逐渐演变为“珠江”的称谓;至明清时期,《广东通志》等典籍已明确将“珠江”作为整个水系的统称,这一命名体系沿用至今。

《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李平日教授等著。(东莞观音山考古研究所供图)
广州番禺地区的钻孔岩芯分析显示,该层位淤泥质沉积物通过粒度分析与地球化学测试发现,其中含有孔虫、介形虫等海洋微体化石(以广盐性种属为主,占化石总量的72%),且孢粉组合中的盐生植物占比及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值均显著高于现代沉积,揭示该区域曾因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发生海水倒灌,形成淡水与海水交替作用的咸淡水湿地环境,这种独特的水文条件为红树植物群落的早期定植创造了关键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