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同期,鄱阳湖在洪水动力作用下突破自然堤约束,与长江干流形成贯通性水文联系,构建起“江湖一体”的水系格局,丰水期湖面可达5000平方公里,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的洪水调蓄区。
湖北荆州的钻孔岩芯揭示,该时期形成的洪水沉积层厚度达3米,以灰黑色黏土质粉砂为主,其中埋藏有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遗存——以轮制黑陶为典型,器型包括三足鼎(口径大约为15厘米至20厘米)、豆形器(高大约为8厘米至12厘米)、圈足杯等,陶片表面保留明显的水动力搬运磨蚀痕迹。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距今4300年至4000年),证实该区域曾存在密集聚落,后因洪水淹没而被沉积物封存。
3.珠江流域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李平日教授团队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沉积物孢粉分析及碳十四测年等技术证实:此次洪泛期强劲水流在珠江三角洲平原进行溯源侵蚀与侧向切割,塑造出由10余条主要河道构成的网状水系,这些河道相互连通形成复杂水网,构成该区域独特的水网景观,河道密度达0.8公里/平方公里,为华南沿海地区最高值。受泥沙持续补给,广州至珠海一带的沙洲群面积从前期的1000平方公里扩展至1500平方公里,增幅达50%,沙洲主体由分选良好的细砂(粒径大约为0.1毫米至0.25毫米)与粉砂构成,表层覆盖薄层淤泥。
广东中山的钻孔岩芯孢粉分析显示,该时期沉积层中水稻花粉浓度高达500粒/克沉积物,通过孢粉组合特征与炭化稻壳测年(距今3800年至3500年),证实洪水退去后,先民快速在此开垦滩涂、恢复稻作农业,沙洲之上逐渐发育出新的聚落群,揭示了早期人类对三角洲环境变迁的适应与利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