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对文明的影响:稳定的气候为农业起源提供了“温床”。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的稻作种植已从零星尝试发展为连片稻田,考古发现的田埂遗迹和灌溉水沟,证明中华先民已掌握初步的农田规划技术;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出土的家鸡骨骼,经DNA分析与现代家鸡的遗传亲缘关系最为接近,且骨骼上有人工饲养的特征(如骨密度增加),是目前已发现中国最早的家禽驯化证据,标志着定居农业的逐步成熟。浙江义乌桥头遗址的彩陶片不仅纹饰对称,还发现了赭石颜料的加工痕迹,说明先民已从实用工具制作转向审美表达;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的陶器表面出现了绳纹、刻划纹等装饰,器型也从简单的罐形发展为钵、碗等多种类型,反映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这一时期,聚落从分散的洞穴或岩洞转向平原台地,如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已形成占地大约1万平方米的聚落,房屋排列有序,外围有壕沟环绕,社会组织从家族扩展为包含20个至30个家庭的小型氏族,并不断分支,为后续文明的复杂化奠定了物质与社会基础。

  从文明程度界定来看,此阶段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萌芽期。此时受新仙女木事件及后续洪水影响,先民们劫后余生,中华文明发展皆处于极为初级的阶段,且以简单的生存性生产活动为标志。如果将全球文明发展纳入统一的时空框架,此时世界各地文明也同样遭受重创后处于缓慢复苏、重新探索生存与发展模式的阶段,中华文明在艰难中起步,与全球文明发展节奏基本一致。而承载信息的初步文字刻符、凝聚精神的原始宗教形态,以及应对疾患的初步诊伤疗病知识与实践,也在中华大地上逐步孕育出现。

  8200年前冷事件:洪水的再次摧毁与文明重生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