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洞庭湖演化研究团队通过湖盆沉积序列解析、孢粉分析及古生物化石鉴定等方法证实:长江中游洞庭湖盆地在洪泛期持续接受泥沙淤积,原本星散分布的小型湖泊(单个面积多小于50平方公里)因水位上升与基底抬升及周边陆地隆起逐渐连通,最终整合形成面积大约为2000平方公里的湖泊雏形,湖岸线呈现不规则锯齿状,与周边河网构成初步水文连通系统。

  湖南益阳地区的地质钻孔剖面显示,该时期形成的湖相沉积物为灰黑色黏土质粉砂,有机碳含量达3.2%至5.8%,腐殖质组分中胡敏酸占比超过60%,反映出强烈的还原沉积环境。沉积物中不仅保存有完整的芦苇叶鞘化石(碳十四测年显示距今约7500年),还发现菱角、芡实等水生植物种子的炭化遗存,以及鲤鱼、鲫鱼的脊椎骨与鳃盖骨化石(骨密度分析显示其生活水温较现代高1.5摄氏度至2摄氏度左右)。这些生物遗存自下而上呈现从陆生向水生群落的连续过渡,完整记录了洪水后湿地生态系统从初始形成到稳定发育的演替过程,为洞庭湖早期环境演变提供了确凿的生物地层学证据。

  3.珠江流域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李平日教授团队通过河道地形测绘、沉积物放射性测年及粒度组分分析证实:西江流经广西梧州段时,洪泛期水流的瞬时冲击力(峰值流速达3.8米/秒)对河道形成强烈侧蚀,将原本宽大约200米至300米的狭窄河道拓宽至1公里左右,两岸发育出宽度大约为2公里至3公里的河漫滩地貌,滩地沉积物以分选中等的细砂为主(粒径为0.1毫米至0.25毫米),夹有透镜状砾石层。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