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中华先民的自强不息:距今4300年前至3900年前的洪水灾难,不但没有冲垮先民们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中华先民前所未有的奋斗和协作精神,上演了一场“大禹治水”式的集体行动。考古人员发现,山西陶寺遗址的大型夯土城墙周长7公里,高8米,底部宽15米,采用“分段夯筑”法——每段长大约10米,由不同工匠团队负责,城墙内发现的夯窝大小均匀(直径为5厘米至6厘米),证明有统一的施工标准,经初步测算需动用3万人连续工作5年才能完成,这种“众志成城”的壮举,彰显了跨部落协作的强大力量。二里头遗址的先民发明了成熟的“夯土版筑”技术:用两根平行的木板作为模板,中间填入黄土,以石夯分层夯实(每层厚大约为10厘米至15厘米),使城墙的干密度达1.7克/立方厘米,抗压强度较普通夯土提升3倍,能有效抵御洪水浸泡。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先民则另辟蹊径,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出耐涝稻种——遗址中发现的稻谷颗粒长轴达7.2毫米,较之前增大20%,且谷壳较厚(0.3毫米),经植物考古学分析,其耐涝性较野生稻提升40%,这种“向水要粮”的智慧,让他们在洪水退后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正是这种“九州同心,共克时艰”的协作精神,推动着中华文明从分散的独立邦国时代逐步迈入统一的王朝文明。《国语·鲁语》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所展现的这种超越部落界限的权威,既标志着早期国家的形成,也为今日中国之格局埋下了历史的伏笔。
第四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改变
1.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