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灾后重建景象令人鼓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团队研究认为,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已形成庞大的水利系统,且孕育出众多精美玉器,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文明特质。良渚古城外围建有长11公里的防洪堤坝系统,由黄土与淤泥分层夯筑而成,经专家团队专题测算,该堤坝设计标准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该水利系统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程技术水平,更反映了良渚社会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勤研究员研究认为,屈家岭文化(距今5500年至4500年)揭示了复杂的聚落结构,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星灿研究员研究认为,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清晰呈现了当时彩陶文化的分布格局与发展脉络;彩陶上的精美图案和纹饰,生动体现了先民的审美观念与文化内涵。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郭大顺研究员主持研究的红山文化(距今6500年至5000年)出土了著名的玉龙和女神庙,这些文物见证了红山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高度发展。滔天洪水席卷大地,然而部分人类城邦与聚落因坐落相对的高地,加之排水系统完备、食物储备充足,终得幸免于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弛教授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各主要文化区几乎同步进入复杂社会阶段,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尽管洪水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灾后重建过程中,人口的迁徙流动与物资的互通交换,也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中华文明向更高阶段发展。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